<wbr id="ng4v5"><ins id="ng4v5"><progress id="ng4v5"></progress></ins></wbr><listing id="ng4v5"></listing>
<wbr id="ng4v5"><ins id="ng4v5"></ins></wbr>
<wbr id="ng4v5"><ins id="ng4v5"><table id="ng4v5"></table></ins></wbr>
<wbr id="ng4v5"></wbr>
<listing id="ng4v5"></listing>
<listing id="ng4v5"></listing>
<xmp id="ng4v5"><video id="ng4v5"></video></xmp>
當前位置:育文網>教學文檔>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時間:2024-04-02 08:05: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孟子二章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的觀點及作者的論證思路。

  2、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3、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重難點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層深入論證”的結構。

 。ㄔ鯓臃治霰疚膶懥耸裁。明確: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應該先分清層次,再概括出層意,進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這一結構特點,最后看本文統領全文的關鍵句是什么。)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個成語么?(揠苗助長),什么意思?(比喻不顧事物的發展規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壞)這里還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們懂得它的意思嗎?說說。(學生說不上,老師就析題:施行仁政的人就會很多人幫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幫助他)你們知道它們的出處么?

  它們出自《孟子》。今天,我們就來學《〈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學過程:

  一、作者介紹:

  孟子生活在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這樣—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與民同樂”,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施“仁政”。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首先要讀準字音,其次要讀準確句子的節奏。

  三、理解文意:

  1、學生聽課文錄音,勾畫出重點字詞(粟、“畔”通“叛”:背叛)2、初讀課文,勾畫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強調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

  3、教師小結:請指出句子的含義: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4、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爭論

 。ㄕw感知這個環節,我可以這樣提問么?請指教)

  5、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馉幹械墓ナ貑栴},提出了具備什么條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觀點,即要具備“人和”這個條件)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ㄅe例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ㄅe例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為什么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ā叭撕汀辈攀亲钣欣淖鲬饤l件。)(通過對比揭示觀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二章教案2

  一、直接導入

  二、確立學習目標

 。、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理清文章行文脈絡,把握相關文體知識。

 。、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三、簡介作者、作品

 。、學生交流積累。

 。、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范讀課文:

  引導學生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奏。

 。、隨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

 。、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

  五、翻譯理解文意

 。、出示重點字詞、句──交流。

 。、請學生質疑、補充。

 。、重點檢測。

  六、朗讀鞏固──男女生分讀

  七、深入研析

  質疑:

 。、文章怎樣論述文章中心論點的?

 。ㄒ龑W生理清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行文條理。)

 。、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

 。、第二個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提綱試背

 。、舉完兩個例子后得出什么結論?

 。ǖ玫蓝嘀,失道寡助。)

 。、道與人和有何關系?

 。、戰爭與治國,哪個是作者最想表現的`?為什么從戰爭入手?

  八、一分鐘試背、涵詠

  九、結合現實、歷史,請學生再舉一兩個例子證明人和的重要性

  十、小結

  十一、誦讀中結束

孟子二章教案3

  教學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

 。、背誦課文;

 。、學習本文闡述道里的方法;

 。、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知識;領會課文深刻道理。

 。、難點:學習古代名家闡述道里的方法。

  教學設想:

  緊扣文本,以學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為主,教師作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

 。、釋題。(嘗試讓學生釋題)

  二、朗讀課文

 。、指名學生朗讀。

 。、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

 。、集體朗讀。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釋,嘗試翻譯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在學習小組內討論解決,也可以向老師提出質疑)

 。、學生自學、討論、質疑。

 。、檢查自學效果。著重要求學生掌握以下詞句:

 、沤忉尲狱c詞

 、俚玫溃ㄊ┬腥收谔鞎r(有利于戰爭的天氣、時令)

 、鄣乩ㄓ欣趹馉幍牡乩項l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莨ㄍ獬牵尬ǚ艞墸

 、呤牵ㄟ@)⑧池(護城河)

 、嵊颍ㄏ拗疲馀希ㄍā芭选,背叛)

 、品g句子

 、侪h而攻之而不勝(包圍著攻打卻不能取勝)

 、谖ブ壋嵌樱

 、酃虈灰陨较U(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芄阎,親戚畔之(缺少幫到了極點,連至親骨肉也背叛)

 、莨示佑胁粦,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矣,戰就一定勝利)

  四、合作探究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作者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第四段由談戰爭轉為談什么?從而得出一個什么結論?

 。、孟子認為實現“人和”的途徑是什么?這正是他哪一種主張的具體表現?

 。ǔ绦颍簩W生討論-檢查反饋-歸納總結)

  五、質疑

  六、小結(嘗試讓學生小結)

  七、背誦(分小組背誦)

  八、作業:以“‘人和’的現實意義”為話題,寫一篇學習本文后的心得體會。不少于500字,寫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2、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二、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播放視頻《雍正王朝》的主題曲,歌曲的主題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xx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經提出過相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廄jiù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

  《孟子》: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論和政治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共七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南宋的朱熹將《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孟子二章教案5

  〔教學目標〕

  1、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2、體會在敘述和議論中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對“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復習逐層論證的寫法。

  〔課型、課時〕

  導讀課,一課時

  〔教學方法〕

  導撥法、自讀法、討論法、分層教學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同學們,社會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有一位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大師是誰?(孟子)面對他所處的社會現實,誰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投影,介紹孟子及其政治主張,學生齊讀投影內容)

  〔投影一〕

  孟子:(約前372-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

  〔投影二〕

  是一部記錄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等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張: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希望君以民為貴,反對暴政害民,反對掠奪性戰爭,盼望賢明的君王統一國家。

  師:今天,我們就學習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ㄒ唬⿲W生聽課文錄音,在舒緩的音樂中感知課文內容。

 。ǘ⿲W生伴隨音樂試讀課文,初步領會語句的意思。

 。ㄈ⿲W生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結合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學生為一組進行討論。

  2、教師指名代表對課文進行試講,其他學生補充更正。(文段比較容易翻譯,學生能夠較輕松地完成。教師對試講的學生要及時鼓勵、肯定)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章是針對當時那些好戰者的心理,闡明戰爭的勝負取決于人心向背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那么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呢?

 。ㄒ唬⿲W生分組對文章內容逐段設疑、釋疑。(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作答)

 。ǘ┙處熆偨Y,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出示投影,分別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二段中:

 、偈爻且环降'地理條件是什么?

 、诠コ且环降墓萑绾?

 、圻@場戰爭結果怎樣?

 、茉蚝卧?

  3、第三段中:

 、偈爻且环降牡乩項l件是如何?

 、趹馉幗Y果如何?

 、蹫槭裁?

  明確: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書)

 、诠コ且环焦莺艽,“環而攻之”。

 、劢Y果攻城失敗!碍h而攻之而不勝”。(板書)

 、茉蚴恰疤鞎r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書)

 、诮Y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書)

 、墼蚴恰暗乩蝗缛撕鸵病。

  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边@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這種條件的優越,以示理應守住。

  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容?(人心所向,上下團結)。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果又如何呢?(齊讀最后一段,學生回答)

  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書)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這三句話什么意思?

  2、這三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這樣寫有何用意?

  (同桌之間進行交流,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1、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2、運用了排比修辭。運用排比,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偉,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辨的論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師啟發: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治國、作戰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四、總結:

  師生齊讀課文,回顧課文結構。(指名學生總結)

  明確:文章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援引戰例,以攻城而未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國,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層論證的寫法。

  五、鞏固練習(出示投影,各層次學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傥ブ诃h而攻之③池非不深也④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⑤親戚畔之

  2、翻譯下列句子:

 、俪欠遣桓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谟蛎癫灰苑饨,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論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圍繞它展開論述,其意圖借論戰爭來闡明什么?

  2、在“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這個問題上,孟子和曹劌有著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認為在于曹劌認為是。

  3、20xx年5月,美國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規律,即。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翻譯全文。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板書設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論點論據結論

  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委而去之→失道寡助

孟子二章教案6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掌握朗讀節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理清論證思路,背誦全文。

  3、賞讀并學習運用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中心論點,理清本文論證思路。

  2、賞讀并學習運用本文孟子的雄辯藝術。

  教學過程:

  一、直入導新課

  提到中國古代文學,我們大多想到的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實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在這座寶藏里,有我們耳熟能詳的《論語》,論語是儒家經典,提到儒家經典,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另外一部經典,那就是《孟子》。這節課讓我們走進這一部經典的經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著孟子學雄辯。

  二、初讀明節奏

  1、通過視頻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貴君輕;長于雄辯。

  2、學生初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雄辯之勢。

  三、品讀賞雄辯

  1、過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激烈,他們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熱衷于戰爭,有的是為了生存,有的是為了一統天下,實現霸業。因為戰爭連綿,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泵鎸@種社會現實,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國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對不義戰爭。請看第一章標題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們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運用他的雄辯藝術向君主們推行仁政主張的。

  2、學生通讀全文,根據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讀思考。

  3、分享交流。

  學生1:要雄辯先得有自己的觀點。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請你分別解釋一下“天時”“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

  學生1:天時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是指作戰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師:這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學生沉默,老師用紅粉筆標注兩個地利)

  學生2:運用頂真,突出人和是作戰克敵制勝的最重要的條件。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1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學生3:要雄辯得有自己的論據,孟子為了具體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列舉了具體的戰例。

  師:哪些文字與這些戰例相關,請你把相關文字讀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舉了幾個戰例,什么樣的戰例?

  學生3讀“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讀完后學生回答:兩個戰例: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

  男生讀與第一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易攻,“環而攻之”說明攻勢之大,結果卻沒有勝利,孟子通過分析這個戰例得出:主動攻打,說明攻城方必得天時,結果卻失敗,只能是因為“天時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這個戰例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這個觀點。

  女生讀與第二個戰例相關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舉這個戰例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墻很高,護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糧食充足的城,結果卻是棄城而逃,用這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觀點。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2列舉戰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師:這一句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其作用是什么?

  生:排比。

  學生齊讀相關句子。

  師: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

  生:雙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條件非常優越,但結果卻棄城而逃,更有力地說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語言也更有氣勢。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3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師:還有哪些句子運用了排比,請一起讀一讀。

  學生齊讀:故曰……不以兵革之利。

  師:這還是在談作戰嗎?

  生:是在談國家治理了。

  請一個學生翻譯這一個句子。

  師:這是一個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

  生:否定句的排比。

  師:治國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險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

  生:人和。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4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師:孟子還運用了其他雄辯藝術嗎?

  學生6:在最后孟子還運用了對比論證,將“得道者”和“失道者”進行對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順之”,“失道”就會“親戚畔之”,最終得出實行仁政的君主“戰必勝矣”,來強調“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師:施行仁政有多重要?

  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順之”“戰必勝矣”。

  師: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就能天下歸順,就能握有“人和”這枚“戰必勝矣”的尚方寶劍。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5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必勝。

  4、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樣的思路來推行其仁政主張的。

  學生7根據板書歸納概括:孟子先提出觀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舉攻城不勝和守城而逃的兩個戰例來具體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類推到國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過運用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師小結:

  雄辯藝術6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5、學生根據文章思路自由背誦全文。

  6、背誦比賽。

  四、拓展巧運用。

  作業:

  請運用這節課我們學習到的孟子雄辯藝術在班級勸告那些寫作業依賴智能手段搜題的同學在學習中學會獨立思考。

  附孟子雄辯藝術:

  開門見山,亮觀點。單刀直入,顯力量。

  列舉戰例,來論證。一攻一守,很具體。

  排比句式,增氣勢。大氣恢宏,有氣場。

  類推治國,靠人和。兩方論證,更全面。

  對比論證,巧結論。得道多助,戰必勝。

  層層深入,邏輯強。開合自如,真雄辯!

孟子二章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對本文出現的生字詞,掌握其音、形、義;有節奏朗讀課文;正確翻譯課文中的疑難字、詞、句。

 。2)能力目標:

  掌握本文舉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寫法;理解排比句的表達作用。理解孟子思想主張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觀點。

 。3)德育目標:

  感知逆境成才、多難興邦的道理,學會在困境中崛起成才。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學習本文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教學媒體:

  電子白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課前布置課外閱讀練習:請學生借閱本文出現的“逆境造就人才”名人書籍,了解他們相關的`故事并口述名人故事。

  2、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跟讀,自由朗讀,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讀,提醒學生注意:

 。1)讀準下列字音:傅說膠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句子的節奏,如: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3、將學生分成八人一組,試疏通文意,合作探究,交流疑難詞句,力求學生自己通過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以鍛煉他們的自學和合作能力。

  4、每組出兩名代表,一讀一譯,教師針對相關問題,作適當指導。特別注意通假字及使動用法。

  5、引導學生分析探討問題理解文章內容。(屏幕出示下列問題)

 。1)本文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六位圣賢從卑微困窮而成為名垂青史的圣君賢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必然會經受種種磨難,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2)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么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問題有難度,學生討論回答,鍛煉合作、思維及表達能力,尤其對優秀生有所提高)

  明確:還善于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擺事實:“人恒過,然后能改;困與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練。內部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教師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脈絡。

  內容拓展延伸:

 。1)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理解。

 。2)本文告訴我們“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順境能成才嗎?聯系生活實際談談。

孟子二章教案8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

  2、學習兩篇短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三、教學時數:

  二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構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孟子二章教案】相關文章:

《孟子》教案06-02

關于《孟子》的教案08-26

《孟子》優秀教案(精選15篇)12-08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案02-25

《孟子》教學反思03-20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4-11

孟子教會我們放棄初中作文05-07

教案中班教案02-23

中班教案教案04-15

猫咪视频
<wbr id="ng4v5"><ins id="ng4v5"><progress id="ng4v5"></progress></ins></wbr><listing id="ng4v5"></listing>
<wbr id="ng4v5"><ins id="ng4v5"></ins></wbr>
<wbr id="ng4v5"><ins id="ng4v5"><table id="ng4v5"></table></ins></wbr>
<wbr id="ng4v5"></wbr>
<listing id="ng4v5"></listing>
<listing id="ng4v5"></listing>
<xmp id="ng4v5"><video id="ng4v5"></video></xmp>